在抖音上输入“郑家班”,每天晚上都有人直播剪纸。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花样经”传承人,年过六旬的郑树林从2020年起在直播间里收徒,不仅自己直播,也要求天南海北的“郑家班”徒弟们轮番直播。
郑树林线下传授剪纸技艺。
郑树林的剪纸作品。 均 资料图片
郑树林的直播间很简单,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双手,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生肖、花鸟等纹样就出现在镜头前。郑树林说,4年来自己已直播了几千个小时,“通过直播,我人在上海,但百里之外、千里之外聚拢了一批剪纸爱好者、剪纸手艺人”。
剪纸是“手上功夫”
郑树林的剪纸工作室位于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佳木斯文化分中心三楼。记者登门拜访时,二楼正在打乒乓球的爷叔一看到陌生面孔,很了然地指路,“学剪纸对吧?这里穿过去上楼梯就是”。
工作室面积不大,正当中是一张可容纳多人就座的大长方桌,四面墙上挂满了裱好的大幅剪纸作品。靠墙安放的几个书架,被书籍、各类纸张塞得满满当当。
“看到大剪刀,就知道是我们的上海剪纸。”郑树林指着桌面上的一把大剪刀介绍,“市面上的大剪刀买回来第一件事是用小榔头把上面的螺丝打松,使用起来灵活。”剪纸用的纸张也是他跑遍各地搜罗到的,“我们现在用的红纸质感好,看起来有光泽,剪起来也顺滑”。
上海人习惯称剪纸为“花样”,郑树林20岁的时候,“花样”走进了他的生活。“1980年我20岁,在公交公司上班,当61路车的售票员,业余时间喜欢书法、国画等。”那年刚好郑树林的大姐结婚,邻居中有位剪纸手艺人为姐姐剪了许多“喜画”,“有龙有凤,我一下子被吸引了”。他向老艺人提出学剪纸,对方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要求他先用一年的时间,练习用剪刀剪下台历上的大小阿拉伯数字和字母。郑树林答应了,360多天,剪钝了好几把剪刀,手上的血泡破了愈合、愈合了又破,足足剪下来9000多个数字和字母。
“剪纸是手上功夫,‘上海花样经’的特点是不描不画,左手运纸,右手掌控剪刀的开合,稿在腹中,艺在手中。只要是大自然的物件,都能剪下生花。这就是‘小转折,大乾坤’。”当年,为了学剪纸,郑树林向公交公司申请了“夜班车”,晚上有20分钟休息时间,就拿把剪刀在车上练习。白天除了补觉,他就跑图书馆找剪纸的书籍,跑动物园观察动物,思考如何用剪纸将动植物表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他独自一人去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广东、江苏、安徽等地,寻访了当地的民间剪纸艺人。“为了采风、收集资料,我边学边剪,没钱了就练摊,用剪纸作品换点盘缠。”他至今还记得,光在江苏就跑了很多地方,就是为了采购适宜剪纸的纸张。
一眨眼,郑树林从艺已经40多年。他开始思考自己热爱的“上海花样经”如何传承下去。四年前,他在抖音平台上偶然看到,不少剪纸艺人都在开直播,“但有一个问题,只能看到他们的脸,看不到剪纸的手。”他开玩笑地说,“我的颜值不高,好在手很灵巧。”就这样,直播间开了起来,郑树林不露脸只露手,边剪边讲授剪纸要点。开直播第一天,观众数量从20余人慢慢涨到80余人,他觉得直播这件事有意义。就这样他坚持了4年多,抖音平台的粉丝数量涨到8000多,“我不为流量,不为带货,就是为了传播、传承,通过直播平台把上海文化输出去,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直播间里收徒弟
比起泛泛地介绍“上海花样经”的特色,郑树林更想为剪纸这门手艺找到真正的传承人。在抖音上直播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琢磨“开山门”收徒。只要愿意学剪纸,他几乎来者不拒,“我们不准描、不准画,只要你愿意看着直播自己动剪刀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