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毛尖 罗岗:“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 天下谁识熊式一

2023年09月18日

  主题: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熊式一的故事

  时间:2023年8月18日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层友谊厅

  熊式一,20世纪海外最知名的中国作家之一。陈寅恪曾以“海外林熊”之句将其与林语堂并举。

  1934年,他改编自中国传统剧目的英文戏剧《王宝川》在伦敦连演900场,自王室到平民,家喻户晓。1935年,他成为第一位登上百老汇舞台的中国导演,《纽约时报》誉之为“中国莎士比亚”。1943年,他创作的英文小说《天桥》,被翻译成法、德、西、捷、荷等语,畅销欧美。他还是中英双语译者、香港清华书院创校校长、BBC电台评论员、剧作家、艺术收藏家……

  而在中文世界,熊式一的名字在很长时间里“消失”了。

  近日,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荣誉教授郑达的传记《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让他的故事呈现在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中国读者眼前。


中国人,用英文写作

同时又在英语世界中大获成功的 消失的熊式一是其中之一


  毛尖“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这一称谓,您觉得熊式一当得起吗?

  罗岗:遗憾今天陈子善老师没来,谈熊式一他最有发言权。我知道熊式一就缘于子善老师当年做的“海豚文库”,其中《八十回忆》就是对熊式一的4篇回忆文章,最早发表在《香港文学》上。由此,熊式一才慢慢回到中文世界。所以这个人确实“消失”了很长时间。

  熊式一与莎士比亚同行,都以“剧作家”名世,当然他并未如莎翁般写了那么多剧作。熊式一不仅仅是剧作家,他的小说《天桥》也很有名。但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王宝川》,以及后来在香港写的《梁上佳人》这些。

  很客观地讲,熊式一的成就和莎士比亚不能够相提并论。莎士比亚,我们知道,“世界文豪”,对吧?就算没有诺贝尔奖——熊式一比较自负,老觉得他要得诺贝尔奖。有时候我觉得他提“诺奖”可能是开玩笑。

  毛尖:可到临死,他还是有点遗憾没有拿到诺贝尔奖。

  罗岗:他那个时候说的话……那时他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算“童言无忌”吧。

  《消失的莎士比亚:熊式一传》里也提到他讲“我应该拿诺贝尔奖”。也在这本书里,他跟孙子吹牛:“我的《王宝川》只比《圣经》印得少一点。”

  但是熊式一写的戏剧,一如郑达教授(《消失的莎士比亚:熊式一传》作者)讲的,“在英国西区演好多场,又到百老汇去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基于这些,我觉得说“熊式一是具有莎士比亚式影响的”,是没问题的。

  然而我更想讲的是,中国人用英文写作同时又在英语世界中大获成功的,其实只有三位作家——最有名的是林语堂;第二个是蒋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名字,郑达先生也写了一本《蒋彝传》,蒋彝也是大获成功的;还有,就是熊式一。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三人里有两个江西人——蒋彝是,熊式一也是。蒋先生的书叫《哑行者游记》,应该是“文景”出的,我跟陈(子善)老师为蒋先生的书一起做活动,陈老师对江西很有感情,他插队落户在江西,所以他说:“蒋先生是江西人,我算半个江西人,所以我们一共是两个半江西人。”


海外林熊各擅场,卢前王后费评量

北都旧俗非吾识,旧时王谢已无价


  罗岗:江西还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陈寅恪。抗战时他眼睛看不见了,取道香港到伦敦去治疗。他跟熊式一是老乡,都认识。熊式一1942年小说《天桥》出版就赠送他,陈先生没办法读,就请别人朗读给他听。听完写了三首诗,赠送给熊式一。

  毛尖:书里讲到熊式一很喜欢题签,每次都要引用陈寅恪的诗。

  罗岗:对。第一句是“海外林熊各擅场”,他认为林语堂跟熊式一是各胜其场。因为当时林熊各写了一部在西方很畅销的小说,一部是后来改编成电视剧、大家很熟悉的《京华烟云》,还有一部就是《天桥》。

  第二句“卢前王后费评量”。这句话很厉害。我们都知道“初唐四杰”,初唐4个有名的诗人,最有名的是神童王勃,接下来是卢照邻。陈(寅恪)先生这句诗就用到带头这两个。“卢前王后”,就说你们两个人谁前谁后,我是费思量的,我一下子难下判断。

  但再后面两句诗实际上还是站熊式一的。“北都旧俗非吾识”,《京华烟云》是写北京的,陈先生在江西出生,故北京之于他是“北都”,“北京的旧风俗我不懂”,或者“我读下来没有什么亲切的感觉”。最后一句“爱听天桥话故乡”,“天桥”一语双关,熊式一小说的名字叫《天桥》,且他写的天桥那个地方也在江西。

  所以,陈寅恪先生是很赞赏熊式一的。后来的第三首诗里也有一句,可以看出陈先生读了《天桥》之后感慨很深——“旧时王谢已无价”。我们都知道“旧时王谢堂前燕”。如果读过《天桥》这部小说就知道,它是从“戊戌变法”一直写到“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和陈寅恪先生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其祖父湖南巡抚陈宝箴和他的父亲陈三立都是维新派,“戊戌变法”之后受到极大影响,所以“旧时王谢已无价”——“我们家没有了”。

  讲这些,只为帮助大家更方便理解,熊式一跟江西人、还有和林语堂、蒋彝他们这几个人的关系。


从旧式家庭走出 成为新式摩登人物

婚姻八卦背后的中国开放传奇


  毛尖:莎士比亚写很多剧,故事其实都是有所本的,或者说有一个源头,哈姆雷特的故事、李尔王的故事、麦克白的故事,莫不如是。熊式一写的很多剧本也是有原型故事的,比如《王宝川》,著名的薛平贵、王宝钏的故事;《西厢记》、后来他在香港做的《梁上佳人》也都如此。这点上,熊式一跟很多剧作家、跟莎士比亚,确实是很相似的。

  另外一个,有关他们为人的传说。

  莎士比亚到底是谁,现在有人认为已不可考。包括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人也有争议,有考证说莎士比亚是杜撰的。包括莎士比亚到底长什么样,我们之前插图看惯的莎士比亚,都是那种瘦瘦的;但也有传记作家考证出来说莎士比亚长得就跟猪头一样,是那种酒馆里面豪赌的人。

  看熊式一的传记,感觉他跟莎士比亚对钱对人,也多少有一些相似性。

  印象很深他和妻子的关系。熊式一的太太蔡岱梅也是江西人,大家闺秀,两人算门当户对。蔡岱梅长得挺好看的,更难得的是在生了三个孩子之后又去考大学、读大学。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性能跟老公一起留洋,留洋后还写了一本自己的传记以自己真名发表,发表以后赢得很多的掌声,是不多见的。

  从任何来看,我们都会说这样一对夫妻是非常难得的,旧式男性和女性,一个留洋,另一个跟着来留洋,多年患难与共下来,养育了这么多孩子,彼此都取得了成就,孩子也都非常有成就,但最后两个人是闹翻的,分道扬镳,死后都没有葬在一起——熊式一后来回到中国,突然去世,在北京和女儿葬在一起;太太蔡岱梅是落葬在伦敦的。

  熊式一对朋友特别大方。当年他们家在伦敦、甚至在欧美世界都是非常出名的。从郑达先生书中能读到,那个年代说得上名字的人,基本上都在他们家客厅待过,被称“第二个中国大使馆”。从旧式家庭走出来成为新式摩登人物,当时很多报道说他们是摩登和美的家庭,给他们家拍照片。这本传记的封面,